交通运输学院开展“院史寻迹”系列活动(第四期)
2024年是交通运输专业成立115周年,是学院承上启下奋勇开拓的关键一年,学院的文化建设也不断丰富完善、继往开来。新学期以来,作为学院的年度重点工作,“院史寻迹”活动有序开展。活动内容包括探访学院离退休教师、拜访运输资深优秀校友,以弘扬尊师敬老的传统美德,记录老教师们在交大学习工作的光辉岁月,充实院史研究资料。
【活动记录之七】
2024年7月23日学院唐源洁副院长、运输系原系主任刘作义老师、学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刘文英老师、院办王立娟主任看望访谈了我院89岁高龄的许春林老师和88岁高龄的戴菊娟老师,两位老师身体十分硬朗健康,和蔼可亲。许老师和戴老师依次回顾了在交大学习工作情况。
许老师1954年春季入学,1958年毕业,毕业时赶上了一个特殊时期,原运输系有80-90名教师,因为支援兰州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学院建设,许老师毕业时系里只有20多名教师。许老师先后担任系秘书、工业运输教研室主任、货运教研室主任、运输系主任等职务。许老师回顾了牵头货运自动化项目、参与学校百年校庆、行车、货运和枢纽教研室建设等历史,一个个前辈的名字,在许老师的描述中变得鲜活起来。
戴老师1955年入学,1960年本科毕业后成为货运教研室研究生。戴老师着重讲述了1958年到沧州区段站做货运的实习经历,这段经历对往后的工作十分有帮助。戴老师回忆了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铁路分局商务科工作时为了提高货物满载率,多次跑现场和企业想解决办法,回忆最初使用电脑算货运计划的经历。1977年运输系招生,设备教研室缺少授课教师,戴老师调回学校教学直到1996年退休,返聘两年以后真正的结束教学工作。
【活动记录之八】
2024年9月27日学院唐源洁副院长、老院长杨浩教授和学院离退休支部书记刘文英、董宝田教授、院办王立娟主任看望访谈了我院86岁高龄的项源金老师和88岁高龄的陈定老师,项老师回顾了他和陈老师在校学习和工作经历,详实介绍了他参与70年代我校第一台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DJ121)采购组装及计算机课程授课工作经历和参与研发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并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经历。
当时早年培训的坦桑尼亚留学生要升级培训,提出增加计算机、程序设计新内容要求,运输系勇于承担重任,抽调了包括项老师在内的7-8人组建计算机教研室,开始建机房,当时是年轻人自己趴在地上铺线,连个插线板都没有现成的,需要木工打一个板,自己做插线板,最难的是买计算机,学校出资30万购买计算机,那时购买计算机是在贵州凯里生产的DJ121晶体管计算机,三个大机柜,机房占据了一整个房间,订了货以后到厂里去接机,孙延福老师带队,曹秀福、何元元、王甦男、魏世隆还有项老师一行6人去进行一个月学习,机器装好了在那儿测试一周,学习图纸,然后跟着测试,测试一周没有问题再进行现场验收,验收通过后拆装运送回学校,回学校再一点点组装,总算成功了,留学生的培训顺利完成,后来校内很多学生就用这台机器上计算机课。遗憾的是那时候条件艰苦没相机,没有留下相关照片,这段经历反映了运输系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传统。去凯里的6人目前只有项老师健在,把这段历史讲出来,也是怀念这些参与的老师。
70年代的时候铁路传统是重视货运,后来改革开放人流多了,客运就成了主要矛盾,买票难、乘车难成了社会的顽疾。项老师带领团队先后进行铁路计算机售票的可行性研究、铁路售票和预订总体方案设计研究等,团队利用局域网开发了一个车站售票系统,并在呼和浩特铁路局率先应用。这些核心研究成果在当年的铁道部17号文件中发布,启动了全路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的开发与应用。1996年铁道部召开第一次客票全国工作会议,其后成立了全路客票系统总体组研发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研究成果获得了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老师说这反映了运输人的职业敏感与担当精神,要敢于抢占先机。
项老师退休后自学画画,成果斐然,学院一行人参观了项老师画作。
通过访谈与慰问,学院不仅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送去关心慰问,更对他们曾经的付出与贡献表示真诚感谢。作为一名新时代运输人,我们要向老前辈学习,敏锐把控时机,时刻准备为交通强国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