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后台登录 English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实践淬炼青春,助力交通强国

中国青年网重庆9月9日电(通讯员 夏天)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上服务社会的作用,助力国家“交通强国”建设。2021年7月26-27日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研究生实践团赴国家物流枢纽—中铁联集重庆集装箱中心站,开展“走万里交通强国路,振百年中华铁路魂”调研实践活动。

1.jpg

重庆集装箱中心站俯瞰图(重庆集装箱中心站供图)


2021年7月26日早晨,实践团队一行抵达重庆集装箱中心站,中心站副总经理刘伟、运营部经理李庆、市场部经理邓蕴倞等领导为实践团一行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紧接着,团队一行便与中心站领导举行会谈。

首先,由中心站副总经理刘伟代表中铁联集重庆公司向实践团一行的到来表达了欢迎,为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重庆市陆港型物流枢纽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重庆集装箱中心站作为中欧班列国内始发基地的发展情况。

刘经理表示,重庆集装箱中心站作为国内开行“中欧班列”列数最多、箱量最高的铁路集装箱场站,近年来其运营组织、服务腹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广泛的关注。实践团成员对于中心站在区域物流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地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中心站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营系统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2.jpg

重庆集装箱中心站领导与实践团成员展开交流座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天摄)

 

针对实践团所关注的问题,中心站由市场部邓经理为实践团成员详细梳理了重庆中心站集装箱多式联运办理流程,并介绍了中心站班列货源地、货源组织现状、服务腹地经济贸易发展情况等现状。并由运营部李经理详细为实践团介绍了集装箱场站的设施设备的作业流程,并对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介绍。

在聆听完中心站方的介绍后,实践团王力老师向中心站各位领导表达了感谢,并对本实践团队成员概况,及团队成员在集装箱多式联运、集装箱中心站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王力老师表示,本实践团成员主要由北京交通大学多式联运课题组成员构成,共包括研究生13人,本次实践调研,就是想进一步带领实践团成员贴近铁路生产实际,争取将团队研究成果更多更好的应用在中心站生产现场,服务中欧班列及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助力国家“交通强国”建设。

随后,实践团成员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中心站人员就目前中心站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官价问题进行了近两小时的交流讨论。

实践团成员刘文茜博士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向中心站运营部主管介绍了集装箱中心站协同调度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和运营部李经理的交流中结合现场生产情况,对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

实践团李斯乔博士为中心站展示了为重庆集装箱中心站搭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并详细介绍了仿真模型构建过程。李斯乔博士表示,计算机仿真可以模拟实际生产中的诸多要素,可以通过虚拟方式对中心站拟进行改进的设施进行实验,大大降低了可能存在的实验损耗,希望所搭建仿真模型可以帮助中心站未来升级改造过程中提高效率,为中心站进一步升级赋能。

座谈会过后,实践团在中心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操作一线,深入了解中心站作业流程与集装箱装卸现场,为实践团成员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夯实了多式联运方面的专业基础。

实践团李斯乔博士为中心站领导展示了实践团提前准备的装箱中心站计算机仿真模型,并详细介绍了仿真模型构建过程。李斯乔博士表示,集装箱场站仿真模型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希望所搭建仿真模型可以帮助中心站未来升级改造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重复施工风险。

座谈会过后,实践团在中心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操作一线,深入了解中心站作业流程与集装箱装卸现场,为实践团成员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夯实了集装箱运输方面的专业基础。

3.jpg

实践团队参观自动化调度运营车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天 摄)

 

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依次来到中心站的自动化运营调度车间、中心站核心作业设备——轨道门吊与集装箱堆场,详细介绍了公铁联运集装箱在站安检、装卸、维修流程,并为团队成员演示集装箱取箱、吊箱作业全过程,回答了团队成员的诸多提问。

在关于中心站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方面,工作人员注意到实践团成员对于中心站现有自动化设备有浓厚的兴趣,便着重为成员介绍了整套自动化系统的运作机理,并带领实践团成员近距离参观了中心站的智能化大门、智能化货检台等设备。

很快,一天的实践接近尾声,实践团内成员都觉得意犹未尽,在生产现场的详细观察带给了大家原本书本中为提及的细节知识,拓宽了大家未来在科研中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思路。

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与中心站员工代表一同合影留念,实践团王力老师再次向中心站领导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希望未来可以与重庆中心站展开更多合作,力争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重庆中心站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属于青年学子的力量。

4.jpg

实践团成员与中心站工作人员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天 供图)

一审编辑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