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院校,强强联手
本专业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教育部批准的北京市第一个“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双方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球环境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有百余年历史,是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教育的发祥地。2018至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3年蝉联世界第一。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成立于1842年,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最具有综合性的理工大学。作为世界百强名校之一的理工大学,其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工程科学领域,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2020年QS世界排名中位居第50位,在QS世界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中位列世界第2位(交通运输专业隶属于该学院)。
既然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力当然也是名不虚传:3枚诺贝尓奖牌诞生于此,校友圈中尽是名人辈出,如壳牌CEO、飞利浦CEO等都出自此校。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亮眼的成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项目简介,一睹为快
学制模式
学制四年,学生前三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全日制学习,第四年将有1-6个月的时间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
培养层次
学生完成全部交通运输(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成绩合格获北京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学习经历证明。
学习费用
(1)国内学费:人民币50000元/学年。国内住宿费:学校统一安排,根据住宿条件不同,每学年为750-1200元。
(2)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费用:按照当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收费标准。住宿可选择大学公寓或租房,费用自理。
入学条件
(1)原则上要求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满分的70% 以上。
(2)录取至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3)色盲考生不能报考。
毕业优势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将接受本合作项目中不超过60%的学生前往荷兰攻读其硕士学位,录取的学生需满足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要求。
人才培养,国际视野
知行合一,思源致远。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响应学校号召,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努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自2017级开始招生以来,专业队伍正以每年招收60名左右人才的速度迅速壮大,目前专业已有2017-2020级共235名学生。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坚持“国际化、宽口径、厚基础、重研究、有特色、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领域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主动与终身学习能力
辨析与创新创业能力
跨文化交流表达能力
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
国际化环境适应能力
熟悉中国交通运输特点并了解国际标准规范
基础理论扎实且专业知识系统
为培养能够从事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的分析、规划、设计、运营与管理,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并为人才的国际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1. 授课模式
众所周知,英文授课是合作办学的一大难点,如何落实好英语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摒弃传统翻译式英语教学方法,使用双语授课模式,并且引入国外课程体系,使用纯英文原版教材,重视学生英语思维及能力的锻炼。
图为同学们在专业课堂上与教师互动
本专业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师负责讲授,从专业课程讲授、小组讨论到结课考试均采用英文形式,毕业设计也由两校名师共同指导。
为了减轻英文教学为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本专业大一大二的全英文课程均配有中方合作教师跟踪辅导,渐进地帮助同学适应并熟练掌握全英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平稳度过“衔接期”。
2. 交流项目与奖学金
本专业不仅重视学生的英语思维及能力训练,还积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经济和技术交流产生的影响,学生们也积极参加国际组织与海外高校等举办的各种交流项目与活动。
2017、2018级共30余人参与了中外合作办学暑期游学活动。学生们前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学铁路运输实验室,聆听教授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参观实验室和科技园区,并与当地教师和同学共同完成科研选题与设计。
我专业学生参加合作办学暑期交流项目
此外,在清华大学IEDE项目、香港理工大学暑期项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际铁路研讨会、菲律宾研修班、阿曼研修班等活动中,均有我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
我专业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活动与会议交流
“国际化、宽口径、厚基础、重研究、有特色、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办学专业中初见成效。本专业在读学生获得各类校院级别奖学金50余人次,奖学金累计近30万元。
其中2017级宋绪杰同学于2019-2020学年获得我校本科生最高级别奖学“知行奖学金”。除此之外,还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公交人才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等。
我专业同学获得知行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奖项
3. 出国与保研情况
大三大四在读学生中,已有近40人通过雅思考试,其中大四年级雅思考试通过率高达50%,多名学生甚至拿到雅思总分7.5分以上的好成绩。
2017级学生是交通运输合作办学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双语能力,该年级多名学生争取到了国内外高校的深造机会。
我专业17级保研学生合影
2017级交通运输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共54人,已有8人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截止至3月25日,2017级学生申请海外高校共25人,共拿到offer 52人次,有17人拿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offer,还有多名学生收到帝国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智慧交通博士项目、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海外其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专业学生获得其他知名大学offer
我专业学生获得代尔夫特理工大学offer
科研竞赛,砥志研思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致力于大力推进各类专业赛事的宣传,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比赛中去,进一步提高了学术科创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培养了许多优秀、有潜质的学生。本专业多名学生在多项国际级、国家级、市级以及校级赛事中斩获佳绩。
据统计,本专业共有51名学生参加过科研竞赛,拿到校级、市级、国家级奖项近100人次。
我专业同学获得多项科技竞赛奖项
其中,金士宣杯交通科技大赛8人,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赛10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1人,数学建模校级、市级、国家级15人,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5人,物理实验竞赛校级、市级9人。
我专业同学获得多项科技竞赛奖项
此外,在保证本专业学习成绩的同时,同学们注重学科交叉以及复合能力的锻炼,积极投入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
目前,我专业共有20余人进行双学位、辅修项目的学习。而在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取得了许多亮眼的成绩。
2017级宋绪杰同学大二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他在2018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北京站等ACM系列赛事取得4银3铜的好成绩,在第十届蓝桥杯大赛荣获北京赛区一等奖,在PAT(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甲级考试中取得满分,并被吸收为首批中国计算机学会认证学生会员并免除会员费。
(左3)宋绪杰同学在ICPC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更令人欣喜的是,本专业在读学生中已有7人申请过专利或著作权,4人发表过高质量学术论文。
2017级张家豪同学在本科期间醉心科研,连发数篇论文:第一篇投稿至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并发表;第二篇投稿至EI中文核心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已录用;第三篇投稿至SCI刊源,国际能源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其他同学的论文也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IEEE期刊等高质量期刊中。
我专业同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胸怀家国,勇于奉献
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当代学子涵养和提升个人品德的立德之源。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同学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将热情投入到各类社会类活动中去,争做爱国担当奉献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思想上,学生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与思政教育、形式政策课程和党史知识竞赛等,目前本专业共有党员14人(包含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150余人。在团日活动、院庆活动中,到处都有合作办学学生的身影;而在校级和院级的学生会、团委等各种职能社团的学生干部和理事岗位上,也都有本专业学生在发光发热。
我专业同学积极参加学生组织与校园活动等
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活动中,北京交通大学独立承担庆祝群众游行“科学发展”方阵的全部任务,2017级合作办学学生有幸参与其中。他们积极参与,认真训练,热情投入。活动当天,他们昂首走过天安门,用最完美的英姿向祖国表达了祝福。
活动中,有3位同学被评为7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活动先进个人,2位同学被评为国庆阅兵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个人标兵。
我专业同学积极参加国庆阅兵活动
同时,本专业学生不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于各类志愿活动。目前在读学生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075小时!!!个人志愿服务时长在20小时以上的人数近40人。
我专业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专业学生们勇挑重担,投入到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去。
在学校,
他们参与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
争当校门防疫志愿者;
在家乡,
他们报名全民核酸检测登记工作,
在社区检测体温工作;
更有同学在疫情期间加入雷火志愿团队,
同千千万万奋战在不同岗位上的抗疫工作者一起,
润物于无声,
为战胜疫情不断奉献。
2021年年初石家庄疫情爆发后,2018崔怡欣同学在家乡石家庄担任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核酸检测信息登记及物资分发工作。正值严冬,天寒地冻,但她没有怨言,坚持工作,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被评为优秀志愿者称号。
我专业同学疫情期间担任志愿者